A-A+

如何正确的学习,成为高手

2015年09月30日 感悟人生 暂无评论 阅读 2,220 views 次

面对每一门知识,大家都希望最快速成为专家或高手,所以也就会四处求秘籍,其实大家的问题本质,也不过就是想问“如何不怎么努力就能成为高手”。我整合了之前写过的文字,对这个话题再聊一次。长文慎入,据说80%早已经丧失了阅读长文的能力。

 

很多人觉得普通人和高手之间的差距在于天赋,天赋确实也是其中重要元素之一。但我不希望这个因素直接可以成为你“不用再努力了,反正也拼不过人家”的借口。

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或高手,再怎么都得经过练习的过程,当然由于天赋和接受的指导不同可能练习量会有差异,你可以由于天分好、学的快、悟性高而用较短的时间内变成高手,但是不存在说一个人生下来从不经过一点训练就在某一领域是专家。

什么是练习?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个“习”字。“习”是简化汉字,原本写作“習”,寓意是小鸟在每天太阳出来的时候就开始扑腾着翅膀学习飞翔,要经过一次一次掉下来再一次一次飞起来的磨练。小鸟本来就应该为天空而生,血液里流淌着翱翔的基因,但依旧少不了练习的过程。

所以第一点请认清,不论天赋好坏,想要成为专家与高手,都得经过练习,只是量不同。

那么说到练习量,那现在比较流行的有个10000小时理论,其意义在于,一方面确立了后天练习的重要性,另一方面能量化你的努力。

有人质疑这个理论也有人悲观的认为练习再多也拼不过天赋,这个先不去讨论,但请问在接受已有的天赋与教育环境的前提下,你除了努力练习还有其他的路吗?

天生的容貌不满意可以用发达的技术整容,家里穷也可能因为一张彩票有所改变,但天赋这种东西想要用什么捷径一下子逆袭,这几乎不靠谱。又不能重新回到娘胎里再来一次,难道只能干等着过了80年投胎再来一回?那要是再来一回还不如上辈子呢?所以除了接受当下的现实,用可能改变现实的路子去努力,没有其他的什么捷径。

所以第二点请认清,我们承认很多人再努力也拼不过一些人的天赋,但是这个时候除了努力能让你向他们靠近一点外,你还有什么路可选?

所以,忘掉那些不能改变的因素,接受成为高手必须练习而且是坚持练习这个现实。差距缩小一点算一点,你的每一点努力,可能都在改变着原本老天给你安排的宿命。

我不也经常以我自己为例么?由于大学时参加大赛的原因偶然接触PPT和PS,自己又不是设计专业的学生,一点底子都没有,而且我学的慢,刚学过的东西忘得也很快,刚开始时还经常被同伴开玩笑。但是我规定自己每天必须练习1~2个作品,网上下载的各种PPT每天看10个以上。练习的作品用时间作为命名放到一个文件夹中,保证对这个软件的界面、命令、基本操作的熟练掌握。当然,时间充裕的话练习的难度可以大一些,时间紧迫的话可以稍微简单一些,依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。

这样的过程我一天不落地坚持了半年,然后还当上了培训班的老师,在网上分享自己的作品后被称为达人,然后还出书、和@秋叶 一起合作了目前最受欢迎的在线课程……

所以别以为每天一点点没什么了不起,长久下来能量可是惊人的,因为持续不断的刺激与熟悉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。每天的一点点进步就像对参天大树的一次砍击,刚开始的几刀可能了无痕迹,看似微不足道,然而,累积起来,巨树终会倒下。而大多数人是开始的时候有一腔热血,拿起斧头猛砍,但三天后感觉没啥效果就放弃了。所以,“勤奋”的定义,我觉得最大的成分是坚持。正如俗话所说:苟有恒,何必三更起五更眠;最无益,只怕一日曝十日寒。

 

我直到今天依旧保留这个习惯,外出讲课或出差,晚上没有什么应酬我应该也会在宾馆打开电脑做上两页,如果白天折腾的太累实在不愿意动手,就看上几个高手的作品,琢磨琢磨其中有哪些亮点可以学习与借鉴。

一来这些工具已经成为我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的一部分,另外,我说了,我这个人不聪明,三天不练我就退步,为了保证我的熟练度,我只能如此。

我本来以为也只有我这种笨人才需要这种练习的,大神都是信手拈来,平时潇洒自由,多令人羡慕。

后来遇到其他领域的一些专家,发现其实高手炼成之路大多是想通的。高手都有一段苦心折磨自己单点技艺的过程,而普通人和高手之间的距离,大多也就是自己能否严格要求自己的程度吧~

其实明确练习的重要性并不难,相反大家其实基本都知道练习很重要。只是一开始,动手成果不高,进步速度也慢,所以成就感的获取有限,坚持的动力也就有限。

但是你知道,每一门知识的背后,都有其特有的思维方式、话语习惯,在没有接触这门知识之前,关于其方式和习惯你是空白的,而从费劲到熟练的多次练习,就是在适应这种思维方式、积累这种话语习惯的过程,从无到有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不适应,但等你对于这种思维方式和话语习惯越来越轻车熟路,你就开始掌握了这门知识。

正如鲁迅先生文章中有句话说,“其实地上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。”

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三个区域。

最内一层是“舒适区”,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、已经掌握的技能、习惯性的行为模式,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;最外一层是“恐慌区”,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。

二者中间则是“拉伸区”,在这一区域的针对性练习才能让你不断进步,一个人经过严格的训练,把聚焦点、能力、志趣,强制性地集中在一点上,然后以极大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其中,这样养成的素质,跟别人是完全不一样的。所以要勇于跨出自己擅长的“舒适区”,开始不断尝试自己难受的“拉伸区”,甚至只在“拉伸区”练习。

一个人只有把自己放在拉伸区,永远都对明天充满着不确定性,然后才知道自己有可能不努力就干不好,这才是最大的乐趣吧。

然后也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:

如何训练自己的拉伸区?

或者大家的问题应该改成:

如何能够不花钱不求人不缓慢地自我训练拉伸区?

我多年前在自学PPT、PS以及新媒体的时候,并没有老师教,所以都是在网上寻找好的案例,破拆其手法然后自己实践,多次反复尝试直至完全掌握。我常说我PPT的第一个师父是淘宝,因为我经常通过拆解淘宝页面来制作PPT。

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看到不错的页面截图下来,然后经过拆解研究后用PPT完整实现出来,如果在拆解过程中有灵感也可以试着在原版本上修改。比如这个我经常举的例子:

淘宝页面图:

howtolearn001

我经过拆解后用PPT做的幻灯片:

howtolearn002

howtolearn003

经过这样大量的训练,让我渐渐理解了什么叫“对齐”“对比”“一致”等原则、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加个色块或线条、黑白灰为什么可以百搭……

当时为什么这么练,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多余的钱买书或上培训班,只好想了这么一个土办法,每天照着练几张,没想到这个土办法竟然像一个无意中找到的武林秘籍,在很短时间内让我的PPT技能突飞猛进。

后来偶然看到@雕爷 的一篇文章,关于培养美工的,原标题叫《如何3个月培养出好美工》,才理解了这样系统训练的方法论。我先贴出原文:

那么,我就直接抛出培养这样好美工的“方法论”了:

  1. 找出心仪案例;
  2. 拆解并做出模型,
  3. 凭记忆临摹,
  4. 对比找不足;
  5. 再次凭记忆临摹直到满意,
  6. 周而复始一至五步。

其实,这个训练方法,我三十年前就会了一一我第一天上“书法班”,老师就是教我们这样“临帖”:你需要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字体,颜柳欧赵?选一个… … 然后,你先别看急写,你要先“读帖”,用眼睛去拆解这些字,特点是什么?同样是一横一竖,为何而颜真卿肥腴而端庄?柳公权挺拔又遒劲?欧阳询飘逸兼险绝?赵孟頫… … 算了,我讨厌赵孟頫… … 你把一个一个的字,在脑海里读通了,从笔锋变化到间架结构,拆解完毕,再开始下笔。

从那时候开始,我就明白了一点,别蠢驴似的天天埋头“苦”练,苦是要苦在脑子,而不是肘子一一写书法要练习“悬腕”或“悬肘”,算是体力消耗,呵呵一一你每天读帖一小时再写一小时,要比完全不读帖埋头写三小时强得多。我读帖的时间,远远超过书法班小同学们… … 后来,嘿嘿,难道我会告诉你,我第一次参加书法比塞,就获得东城区一等奖,然后陆续北京市二等奖,全国一等奖… … 乃至日本高野山书道学会的大奖等等,在写书法的懵懂岁月里,拿奖拿到手软?

多年以后,我明白了一点:艺术领域里,开宗立派,成佛作祖,那真的和“上帝是否发你门票”有关,但前人已做出来的玩意儿,探索出来的道路,纯临摹,抄技巧,和原作无限接近,真的没啥难的一一或者说,就算难,通过有节奏的“刻意练习、微小改进”,必然可以达成。

0K ,现在进入实操阶段,说说如何修炼。

你先找出“心仪”的案例,比如在网店而言,女装里的裂帛、初语、七格格,男装里的花笙记、电器里的小狗… … 你可以列出一长串优秀名单。

选定目标之后,比如选了裂帛吧,随便选一个她家的优秀专题页或宝贝页,你的美工就要开始了:一张A4白纸,一根铅笔就够了一一拆解!就是说,让你的美工,开始随着裂帛家设计师,开始一场头脑的探索。构图,是如何进行的?重心在哪里?留白是如何?黄金分割点为何这样处理?配色干嘛这么搭?以及字体字号字间距… … 无数个“为什么”你得去探索,得去解读!白纸和铅笔,就是记录的工具。

当你花了半小时至一小时,自认为拆解完毕后,请把纸笔收起来,死都不许看一眼!然后,打开软件,你开始“临摹”了。重新做一遍刚才脑海中那幅页面。记住,做的时候,绝对不许偷看,只能凭记忆。

这是个非常痛苦的过程,因为,刚才纯观摩的时候,发现人家构图怎么摆怎么舒服,配色怎么配怎么协调… … 轮到自己一做,同样的软件,同样的素材,怎么弄怎么别扭、拧巴!哈哈哈……(废话,不别扭、不拧巴,你就不需要这么训练了。)

山穷水复、精疲力竭之时,好了,可以停下来了。调出裂帛原始图,拿出你的拆解纸,对照看你的丑陋临摹作品,开始找原因找不足吧。重点是,多问“为什么会这样?”

如果累了,就第二天再继续,如果不累,就重复刚才的凭记忆临摹,仍然不许看原始图和拆解稿,循环往复… … 请相信,这是个残忍的方法,但对技艺的提升,突飞猛进。

这个方法,如果你底子不错的初级小美工,每天如此训练两个小时,三个月后,虽然不敢说水平高到哪里去,但“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吟诗也会邹”总是没问题的。三个月听起来不长,可如果天天这般操练,其实非常辛苦… … 不过一旦坚持下来, 90 天后,就意昧着“三流美工开始用一流设计师的头脑思考问题了”一一这时,你再丢给他属于你品牌的任务,他就不再是傻逼一样直接就胡乱做,而是也学会了先“静下来”,用纸和笔,先帮助大脑勾勒出,“我这次的页面,到底该表现什么?以及怎样表现?”动鼠标之前,先反复在白纸上构思,先把构图与配色,都想明白了,才开始动手真正做。

一旦当这枚美工开始拥有这样工作习惯时,请放心,他的作品,再烂也强过平均水准许多。用这个残酷方法训练你的设计团队,三个月有小成,六个月有中等成就,坚持一年下来,你家的页面,保证和一年前,判若云泥。甩那些混日子、没进行刻意练习的竞争对手八条街以上… …

唉,我是有多无私啊!把这种阿芙品牌的团队建设几年以来、压箱子底儿干货都掏出来了。但是… … 我打算把真正超重量便秘级干货、我个人认为价值千万的葵花宝典、撕心裂肺的心血结晶,留在最后一句:

你以为仅仅美工能用这种方法培养吗?

我来接着最后这个问句来阐述。比如我经常收到很多人的提问:“我是个PPT菜鸟,最近准备开始学习PPT,该从哪里入手?”

无一例外我都会回复这样几个词:拆解、模仿、反馈、总结、反复。

我在做培训的时候,经常也会专门有一个环节,那就是带着学员一起学习“拆解”高手的作品:

  1. 用投影仪将成品打出来,引导学员逆向去拆解每一个元素是如何做出来的;
  2. 要求学员根据自己的拆解自己独立模仿一遍;
  3. 我对学员的成果进行点评与指导,找出差距原因;
  4. 根据我的反馈,学员再一次反复修改。

这个方法一直很有效,学员在短时间内提升非常快。因为成品里包含了高手的很多在细节上的技巧,拆解的过程其实就是逼迫你学习、理解、举一反三的过程。比如很多世界级画家都承认,在最初学习绘画的过程中,他们都有很长一段模仿自己所崇拜的大师作品的岁月。

所以最后我也会指出,我希望给你们的培训,不是仅仅培训你一个技巧,更多的是教授你一种学习方法。

每一门知识的背后,都有其特有的思维方式、话语习惯,从费劲到熟练的多次练习,就是在适应这种思维方式、积累这种话语习惯的过程,从无到有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不适应,但等你对于这种思维方式和话语习惯越来越轻车熟路,你就开始掌握了这门知识。

所谓世上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,而拆解的过程,就是跟着高手熟悉这条路的过程,是“引你上道”最快捷的方法,至于后来你是不是能开宗立派,走出自己独树一帜的道路,那得看你在熟悉这条路之后的悟性和创造力了。

一旦养成了这样的悟性和思维,其实学习就变成了一种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感觉,随时可以从好东西中“拆解”出高含金量的东西。

学习不一定需要刻意找时间、啃书本、正襟危坐、一本正经,有一颗学习的心态,养成拆解的习惯,其实随时都是学习。

同样的事物,能拆解出什么,一来取决于你的态度,二来取决于你的意识,三来取决于你的思考框架。

比如:你看杂志的时候,能看到什么?

  • 杂志的文章,这也是普通人能看到的内容,挑感兴趣的看。
  • 杂志的封面设计,在这里能学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做图文排版,特别是写出抓眼球的标题。
  • 杂志的目录设计,在这里能学到的是如何在PPT页面上组织多行文字,又让细节具有美感。
  • 杂志的作者介绍,在这里能学到很多小图加上线条,构成漂亮细节美化的手段。
  • 杂志的图文排版,在这里能学到很多长方形排版的版式,然后特别是一些广告,能学到很多关于横置,也就是和PPT排版一样的广告版式,还有细节美化的方法,都可以复制到PPT。
  • 杂志的广告投放,可以看到不同的品牌商是如何选择一个杂志媒体,采取怎样的广告策略,从这里能学到如何选择广告媒体,如何利用广告媒体,还有如何选择广告版面效果最好。
  • 杂志的内容定位,可以学习一个编辑是如何选题,设计标题,突出重点内容,这对写文字会很有启发。
  • 杂志的文章写法,可以学习如何讲述一个商业故事。好文章往往就是一篇好故事。
  • 杂志的价格和发放位置:这里能理解一个媒体的定价策略和渠道。
    ……

很多人总在问:关于××方面,什么书好?能不能推荐几本?其实按照以上样看待事物的维度,你觉得你看什么书没有收获?

相反,很多人觉得证明看书的证据就是记录了多少笔记,证明做事的意义就是写多少流水日记,从不去多提升思考总结的框架与维度,得到的知识自然也就是过眼烟云而已,却一脸的自豪感,殊不知只是井底之蛙而已。

拆解之后要“模仿”,是一种实践的过程、验证的过程,因为你的拆解思路不一定正确,要通过实践验证并找出自己的问题。

而如果仅仅只是自己模仿了一遍,就算自我感觉不错,其实也是自嗨,到底有没有问题,怎么改进才是下一步更重要的关键,所以这个时候“反馈”就很重要。

反馈之后,如何真的深刻刻在你脑子里的东西,势必还是得自我总结,你可以回忆一下,在中学的时候,那些完全抄老师、尖子生笔记的,一般成绩不怎么样,而那些在看老师的板书后结合自己的思考重整笔记的人很厉害。因为抄的人只是把知识在脑海里路过一遍,而有自己思考总结的人把知识刻在了脑子里,所以反馈之后,“总结”就显得重要。

那总结出了经验,到底是不是靠谱、可复制、再一次使用?请“重复”练习,继续下一轮改进,经过几轮,你就真的循序渐进,一点点迈向高手了。

很多工具跟知识用这样一种方法都可以去练习,但为什么成为高手和专家的依旧少数,毕竟难的是坚持,坚持的人少,高手的量当然也就有限。

不过,想做出改变,一开始也不能逼自己太过,要一点点地去加量,状态一点点变好,正如运动员练习跑步、杠铃一样,一开始太过量只能使自己受伤。(顺便说一下,如果你能认真看到这里的话,已经击败了80%的人,现在能有定力有耐心看完一篇长文的人早已经凤毛麟角,你可以回忆一下你上次从头到尾看完一本书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)

标签:

给我留言